自律是我們獨自辨認是非黑白的一種技能,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并掌握的技能。教會孩子自律,讓孩子擁有獨立面對困難和判斷危險的能力,是父母們應該給孩子上的第一課。
什么是自律?
自律,指在沒有人現(xiàn)場監(jiān)督的情況下,通過自己要求自己,變被動為主動,自覺地遵循法度,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。
缺乏自律的人往往依靠他人來控制自己的行為,而自律的人往往能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。基于推理、對他人的考慮、對可接受的行為或不可接受的行為的理解來判斷是非。當需要顧及他人需要或情感的時候,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社會期望,如:進行積極的社會互動、實施有建設性的社會計劃、拒絕誘惑、抵制消極沖動、延遲滿足等是自律的標志。
如何發(fā)展自律?
自律不是短期內可以形成的,兒童依靠他人規(guī)范行為發(fā)展到較高水平的自我調節(jié)是一個過程:從前道德階段到遵從再到內化的過程。
兒童生來是沒有是非觀念的、沒有道德意識的。早期兒童無法理解生氣了抓大人眼鏡給大人帶來的傷害,也不會因為大人的責罵而停下自己的行為。這種缺乏自我控制的情況是前道德階段。當兒童依賴于大人通過動作、言語指令對其行為密切控制時,會出現(xiàn)遵從行為。當兒童由于符合行為期待而可能與他們崇拜的人相似時,認同就出現(xiàn)了,這是更高層次的自律。內化是自律的最高階段:當人們把某種期待看成是自己的信念、個人價值觀的合理延伸時,就說已經把期望內化了。
如何看待?
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曾召集了數百名4歲大的幼童,把他們留在一個房間里,并告訴他們:“我給你一顆棉花糖,然后給你15分鐘。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,你會再得到一顆,這樣你就會有兩顆?!苯Y果發(fā)現(xiàn),關門期間,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。
14年后,米歇爾對這群已然18歲的孩子展開了后續(xù)研究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:那些幾乎不能等待的孩子,都比較自大,在他人眼里是頑固、愛嫉妒、容易受挫的人;而那些能夠管住自己直到實驗人員回來才吃棉花糖的孩子,則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、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和可靠性,他們更堅定、更守信、學術成績也更好。自律的人,因為能看到長遠價值,而選擇犧牲部分的短期價值,從而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解決策略
為促進兒童恰當的社會行為的出現(xiàn),前提的強化:無論是物質的吃的或玩具的引誘,或是社會性的夸贊強化都是有必要的。但是,為了促進兒童主動、自覺自律的內化行為,成人在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你的評論和強化方式。建議將80%的反饋式的語言和精力放在強化兒童的努力、堅持、自我控制上,物質的強化只是一個自然的無舉足輕重的結果。如此應該減少大人的控制和獎懲的作用,促進兒童對規(guī)則的內化。
制定合理的規(guī)則。成人使用清晰的語言使兒童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使兒童的世界變得更可以預測。注意在兒童接近規(guī)則時予以獎勵。
開始的時候,我們希望教會兒童的是辨別是非,而最終我們希望兒童可以自己去判斷并適當約束自己的行為。因此,兒童社會化的最終目標是兒童可以自律。
自律是需要長期保持的,家長們可以使用優(yōu)力優(yōu)磁性自律表來督促孩子養(yǎng)成自律好習慣,把孩子需要養(yǎng)成的好習慣寫在自律表上,做一個詳細的記錄如果孩子完成了某一項(如:完成自己上廁所的習慣,記錄下來是通過什么方式或者怎么引導孩子做到這個習慣的,以便孩子不想保持這個習慣了或是忘記了,我們能更快的找到解決辦法)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自律習慣。
上一篇: 涂鴉畫畫給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!
下一篇: 磁性照片墻設計,打造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!